很方便,車子一直開到法王寺山門前的停車場,沿著山門殿、未來佛殿、天王殿等門前的臺階拾級而上,便會發現從建筑上來看,這座寺廟顯然是“新”的,看不到太多的歷史痕跡,對于喜歡尋古探幽的人來說,它似乎少了一些沉淀和韻味。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真正的風水寶地,它背依玉柱峰,三面群峰聳峙。在三山的環抱之中,始建于東漢年間的這座古寺已經歷了一千多年時光的洗禮。期間,它七次更名,繁盛之時,占地面積300多畝,殿堂500多間,僧人最多時達千余名。只是幾遭天災、戰亂、人為破壞,大法王寺幾乎被毀壞殆盡,幾年前釋延佛大師來到這里,對它重新修繕,法王寺才得以重見天光。
恢復后和擴建的法王寺院,現已變為七進寺院,七座大殿都依山架構,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沿階而上,庭院深深之感撲面而來。在青石鋪就的路面上無目的地閑走,或隨意在散落于參天古木下的石凳上就座,看香客們虔誠地燒香拜佛,遠道而來的外國客人在大殿前一招一式毫不含糊地習武,武術學院的孩子們把刀槍棍棒弄得鏗鏘作響……一切都讓人頓生恍若隔世之感。法王寺內兩株1700年的銀杏樹遒勁挺拔地向你證實,歷史與現實、繁花與滄桑,在這里無聲交融。
在法王寺東側山頭上有一嵩門,因兩峰夾峙,俗稱月架山。至中秋之極,明月當空,皎皎如輪,正好高懸于嵩門之中,坐在法王寺大殿的月臺上,恰可觀此勝景,謂之“嵩門待月”四周靜謐,月華似水,不免讓人有出塵之想,在這樣清幽寧靜氛圍中尋找到心靈的寧靜真是不虛此行。
豫公網安備 410185020002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