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蘆山4月28日電(記者 趙彬豐 王思涵)“雅安挺住,雅安不哭!”“我們都是雅安人!”四川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發生后,全國人民感同身受。一時間,四面八方的志愿者涌入地 震災區。滿腔熱情的他們不曾想到,這次他們面對的,還有“志愿者致交通擁堵、給災區添亂”的輿論譴責。
為什么?短暫的失落之后,志愿者們開始自我反省和調整,認真思考理性救災的意義。
“我必須去” 愛心堵塞生命通道
地震發生后,“我必須去災區”成為了志愿者們前往災區的動力。一時間,全國各地的志愿者源源不斷朝著蘆山而來,在帶來滿腔愛心的同時,也為災區交通帶來了巨大負擔,打亂了搶險救災工作的整體部署。
記者在蘆山縣城看到,許多志愿者駕駛私家車自發運送救災物資到蘆山,無序地進入造成交通嚴重堵塞,象征著希望的救護車、大型救援機械、裝滿救災物資的卡車全被堵在通往災區的路上,進不去也出不來。
執勤交警頗感無奈地說:“蘆山縣城的街道很窄,各類救援車輛本身夠多了,再加上志愿者的私家車肯定會造成擁堵。我們十分感謝大家的愛心,但也呼吁社會車輛不要盲目趕往災區,阻礙專業救援隊伍的施救工作。”
來自成都的志愿者張濱告訴記者,自己是個體戶,得知雅安地震后,就裝滿食品和飲料驅車前往蘆山,結果在路上堵了4個多小時,親眼見到“一些閃著警燈的救護車也被夾在車流中,車上的救護人員心急如焚,但也無可奈何。”
面對災區道路嚴重擁堵的情況,交通部門連續3次發布交通管制信息,嚴禁社會車輛進入災區,保障生命通道暢通。
讓人欣慰的是,除了政府部門的干預,連日來,也有不少志愿者在災區打出告示牌建議,為確保生命通道暢通,請求社會車輛及非專業救援人員不要進入災區。
“我能做什么” 離開讓救災更有序
4月23日,記者見到張濱時,他正準備返回成都。
“我帶的食品和飲料都分發完了,現在救災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進來,我可以放心地離開了,也算是為災區減輕交通負擔吧。”他同時表示,以后再遇到這種事情,自己不會再一時沖動了,而是先讓位于專業救援隊伍,畢竟“人命關天”。
楊亞萍和李麗(應當事人要求,具化名)是重慶科技學院大二的學生,4月23日,她們直接逃課來到蘆山縣城充當志愿者,既沒有帶隨身行李,也沒想好要做什么。結果,當天下午蘆山開始降雨,她們無奈只得跟另一名志愿者擠在一個小帳篷里睡了一晚。
“帳篷里都是水,衣服、褲子、鞋子都打濕了,我們根本沒想過有這樣的情況。”24日早上,她倆在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為災區做些什么之后,告訴記者:“如果實在沒什么事兒做,我們打算下午就回去了。”
不僅他們,一些自認作用有限的志愿者也已經開始陸續撤離。
24日上午,在蘆山縣城,記者看到幾名志愿者正在招募返程車輛,幫助大家離開蘆山。不到十分鐘,已經有三輛轎車停在了志愿者王偉(應當事人要求,具化名)面前。王偉告訴記者,從20號到現在,他們已送了約1500人離開災區。
27日下午2點召開的蘆山地震新聞通氣會上,蘆山縣團委負責人表示,據最新數據,目前留在蘆山縣的志愿者僅剩400多名。
愛心并沒有隨著大部分志愿者的離開而減少。相反,在蘆山縣城里,志愿者們的行動變得更加井然有序,他們活躍在每一個救助點,有的在發放物資、有的在清理垃圾、有的在幫老鄉搭帳篷、有的在帶孩子們玩耍……眼前的這番溫暖的景象令人心安。
志愿者,需要的是專業不是盲目
“我們不建議非專業人士盲目行動,如果不能保護好自己,何談抗震救災。”一名志愿者如是說。
某志愿者集合點,一群穿著迷彩衣、軍靴的志愿者整裝待發。由于23日的下雨降溫,不少受災群眾出現感冒癥狀。這批志愿者得知消息后,當即裝上藥品,準備前發龍門鄉為老鄉看病,并有針對性地發放藥品。
該志愿者團隊負責人李勝說,他們來自四川煜祺義工聯合會,該聯合會只招募持有執業證書的醫生、建筑領域專業人員、退伍老兵以及熟悉當地情況的村民。 “退伍老兵能及時對隱藏的危險做出預警;當地村民熟悉情況,能準確告知情況,讓志愿者有針對性地救援;專業技能人員能發揮所長,迅速有效地解決受災群眾所 面臨的問題。這樣的團隊才能充分發揮戰斗力。”
來自山西省陽城縣的志愿者王建軍是一名鄉村醫生,得知災情后他立即坐車趕往蘆山。記者見到他時,他正背著剛買的手搖式噴霧器在蘆山縣城沿街進行消毒。
“現在縣城缺水,特別是廁所不能沖洗,對衛生防疫工作是個大的挑戰。我是一名醫生,從醫30多年,這個時候來災區正好可以發揮我的作用。”王建軍說,“要抓緊時間控制疫情,一點都不能含糊。”
在地震災區,人們隨時隨地可以看到穿著各種“救援”制服的志愿者,他們行動整齊劃一,相互配合,受到當地群眾的高度好評。這些受災群眾說:“看到他們參與抗震救災,我們心里要踏實很多。”
豫公網安備 410185020002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