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震。
同樣是春天,5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地震;3年前的4月14日,青海玉樹,7.1級地震。
從蘆山回望玉樹,回望汶川,那舉國動員的生死營救,那生命至上的國家理念,那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那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定格為無數震撼心靈的畫面。擁有這些堅實的內核,中華民族歷經苦難而又生生不息。
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我們對生命更加善待珍惜,救災應對更加有效有序,社會心態更加成熟理性……災難中生長的力量,滋養著中華民族砥礪奮進。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搶救生命、保護人民,一次次成為舉國上下的共同信念和一致行動
“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科學施救,最大限度減少傷亡”,“第一任務是救人,要抓住黃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當災難再次降臨,第一時間,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飛赴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丛拢玻橙障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進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蘆山抗震救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強調,要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科學的方法,堅決完成好抗震救災這項重大任務。
一切似曾相識。困境絕地,共產黨員挺身而出。
在受災嚴重的雅安市中里鎮龍泉村5組,村支書楊才俊迅速帶領黨員突擊隊搶險救人,連續9小時堅守一線,會同陸續抵達的消防、醫療人員,從廢墟中解救出4名群眾。目前,雅安1.1萬多名市、縣(區)黨政干部、3200余支黨員抗災小分隊、近10萬名黨員奮戰在救災一線。
一切似曾相識。生死關頭,人民子弟兵緊急出征。
地震發生時,位于震中的武警蘆山縣中隊官兵迅速展開救援。
在一棟坍塌的三層民居下,一名孕婦和8歲孩子被埋。官兵們小心翼翼徒手刨開一塊塊磚瓦,將孩子成功救出。面對被橫梁壓住雙腿的孕婦,他們找來水和食物,為孕婦補充能量。同時,利用液壓千斤頂將橫梁慢慢頂起,再將一塊塊水泥板切開挪走,順著清理出的縫隙輕輕將孕婦一點點挪出。
歷經4個多小時,孕婦終于脫險。
截至22日18時,包括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公安消防干警、民兵預備役等在內的搶險救援隊伍達2.4萬多人。短短72小時,人民子弟兵先后搜救治療群眾2800多人,運送各類物資1300多噸。
一切似曾相識。危急時刻,白衣天使再擔重任。
轉移至四川省人民醫院救治的程筱,家住蘆山縣龍門鄉,地震時被震垮的房子埋了半個多小時。獲救時,5歲的她已奄奄一息。經過搶救,小程筱脫離了生命危險,但嚴重的心理創傷使她情緒極不穩定,有時還把頭藏在被子里痛哭。
怎么辦?心理支持小組的專家讓程筱的媽媽配合醫護人員給女兒洗頭,親人在場讓程筱感到安心,加上其他心理疏導措施,小程筱終于慢慢平靜下來。
截至24日12時,全省共救治傷員23959人次,累計住院治療6144人,出院4633人。
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時空在改變,不變的是生命至上的人性光輝,是深植于國家肌體的以人為本理念。
今天,在蘆山災區,救援還在繼續。搜救、救治期間,一個個妻子、丈夫、父親、兒子、兄弟、同事、朋友的生命,被從死亡邊緣拽回。
反應迅速,科學高效。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中國在總結中提升,健全法律,完善機制,危機應對體系日益成熟
地震后僅2個小時,第三軍醫大學醫療救援隊首批36名醫護人員、5輛應急救援車就在重慶集結完畢,迅速進發,成為首支抵達災區的省外醫療救援隊伍。這次,他們第一次將野戰手術車開進震中村莊,一天時間就巡診1300多人次,處理傷員130多人次。
不僅是醫療救援,幾年來,在總結汶川、玉樹抗震救災等經驗基礎上,我國在反應速度、物質準備、技術裝備、聯動機制等諸多方面,應急力量和能力都大大增強。
這是一份蘆山地震后1個小時左右的很不完整的“應急時刻”:
20日8時03分,震后1分鐘,中國地震局發布自動地震速報信息;8時16分,發布正式地震速報信息;8時20分,啟動地震應急I級響應。
強震發生僅僅10分鐘,成都軍區及四川省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同時成立;武警四川總隊所屬官兵就近展開救援……
8時30分,公安部啟動Ⅰ級響應機制。
1小時內,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交通運輸部等救災指揮系統各相關部門全部到位。
9時18分,成都軍區兩架直升機從基地起飛,偵察災情,為救災提供信息依據。
震后不到半小時,四川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省委書記王東明、省長魏宏等領導率隊趕赴災區一線。
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反應迅速、高效有序。2003年暴發非典疫情后,又經歷了汶川、玉樹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災害的突襲,中國不僅從災難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更在深刻思考、積極改進,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斷健全法規、完善機制。
2005年,《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出臺;2007年,突發事件應對法通過;2008年汶川地震后,國家立法機關修訂防震減災法,并特別選擇在2009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這天正式實施。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系。
預防與處置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完善了應對突發事件尤其是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的法制保障。
隨著法制的健全,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應急信息報告發布、應急決策和指揮、應急響應、公眾溝通與動員、應急保障、恢復與重建等機制逐漸建立并不斷完善。
蘆山地震后,民政部門組織的首批3萬頂救災帳篷、5萬床棉被和1萬張折疊床快速運抵成都;交通運輸部門全力搶通受損路段,通往災區高速公路優先安排搶險救災車輛通行;國土資源部組織40個工作組300余人,分赴36個縣(市、區),開展次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監測預警和搶險避災等工作……
蘆山抗震救災高效有力,科技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外媒“驚訝”于中國抗震救災行動的日益有力有效,但它并非一夜發生。30多年改革開放不僅堅實了我國抗擊特大自然災害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也帶來了國家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政府執政理念的變化。
蘆山抗震救災所呈現的新實踐、新突破,又是一次特殊檢閱。
開放自信,成熟理性。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災區人民堅忍頑強,全國人民守望相助,國家力量和公眾力量交匯融合,中國展現新風尚
“我不哭,我很堅強。”互聯網上,一張地震中受傷的小女孩照片感動人們,透過血跡中純真的笑容,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自信與堅強。
越來越多的人為災區“加油”:蘆山不哭、雅安雄起!
在蘆山縣龍門鄉晨陽希望學校,黃國強夫婦在操場邊上支起兩口鍋,熬了一鍋綠豆粥、一鍋白粥,免費提供給避災的鄉親們。黃國強的妻子說:“看到操場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就把家里的爐子拉來了。”
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災區人民不屈不撓、堅忍頑強;全國人民不離不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次次彰顯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共抗天災的勇氣和信念。
成都街頭自發獻血的市民排成長龍,地震當天傍晚補足血庫;汶川的數十位“的哥”,車里裝滿水和方便食品趕來了;青海玉樹搶險救援隊也趕來了。這些受過幫助的人說“也要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政府部門、企業、民間組織、個人,來自各地的捐款、捐物等,匯聚成愛心長河,涌向雅安……“我們都是雅安人!”熟悉的口號又一次響起。
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今天的中國,更加開放而自信。
蘆山震后53秒,第一條震情微博就已傳上網絡。
震后3個多小時,政府便召開了首次新聞發布會;此后,省、市、縣三級每天召開多場新聞發布會。
抗震救災指揮部及時公布總值班室應急電話號碼以及郵箱地址等。
境內外媒體紛紛深入一線“現場直播”。
真相跑在謠言和恐慌前面,傳遞著信心和力量。
今天的中國,社會更趨成熟與理性。
地震發生后,網上很快就有了理性的聲音,呼吁讓出成雅高速“生命通道”,莫去現場“添堵”;號召少打電話多發短信,少擠占災區電訊資源;提醒不要過多干擾救援人員。
今天的中國,社會公眾救災響應的自組織能力,也勝以往。
從汶川到玉樹,眾多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給我們留下深深感動。今天,他們又快速行動起來支援蘆山災區,并更加理性有序。
逝者安息,生者堅強。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面對災難,團結、堅忍、樂觀、感恩等情懷,總是讓人動容。
地震中,蘆山縣龍門鄉青龍村村民劉維英開的副食店被砸壞,但她硬是搶出發電機,為附近鄉親提供電源。“我們經歷過汶川地震,除了有些緊張外,倒沒有什么怕的,相信過不了多久一切都會好起來。”劉維英說。
20日9時52分,在雅安市人民醫院,一名孕婦在急救車棚內誕下一女嬰,母女平安。新生的“地震寶寶”預示著新的希望,她告訴人們生活還在延續,生命柔韌而頑強。
是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統籌謀劃,民生優先。從汶川到玉樹到蘆山,從救援到安置到重建,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主線將貫穿始終,廢墟上升騰新希望
21日下午,蘆山縣政府對面,一輛裝載車正在平整土地。項目負責人李永昭說,他們已動用4臺裝載機,在全縣3個地塊同時開工,為后續基建打下基礎。
余震仍未褪盡,但自打家園被毀那一刻起,重建家園的憧憬,便在災區干群心中縈繞。
如果說,救援搶險是應急能力的集中體現,那么災后重建則是對全方位能力的不斷考驗。中國、四川、雅安如何砥礪自身,促成災區復蘇與提升?
從蘆山往北85公里,就是汶川。
再過10多天,汶川地震將迎來5周年紀念日。
一段悲歌,一路壯行。經過3年多的艱苦奮斗,汶川災區恢復重建目標全部實現,災區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面超過災前水平。“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四川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
再往遠去,到高原玉樹。
就在幾天前,4月14日,玉樹結古鎮巴塘公園,當地各界干部群眾和各援建單位人員來到這里,紀念玉樹地震3周年?,F場傳出消息:目前,農牧民住房重建已經全部完工;城鎮住房重建完工率達95%,6月底也將宣告完成。新玉樹,正崛起在青藏高原。
災難擋不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艱險阻止不了前進的腳步。汶川與玉樹的新生,正是蘆山災區重建美好家園中的一筆寶貴財富,也帶給災區人民一些重要的啟示,比如:
要統籌謀劃、科學規劃。確保重建不是簡單復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設、更高起點的發展;
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把安民貫穿恢復重建始終,實現災區民生事業的跨越提升;
要化危為機、發展起跳。“著眼發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發展”,奪取災區重建和發展的“雙勝利”;
要自力更生、感恩奮進。不僅重建一個山河壯美的物質家園,也重建一個意義深遠的精神家園……
回望汶川與玉樹,再看蘆山災區,人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是緊急救援、群眾安置還是災后重建,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主線將貫穿始終。
哀傷尚在心頭,希望已然鋪展。在蘆山災區,一些倒塌的房屋旁又升起裊裊炊煙,一些商鋪開始恢復營業,一些群眾又走進田間地頭勞作……
23日上午,蘆山災區首個帳篷學校在龍門鄉開學,來自隆興中心學校的200多名學生得以復課。黑板上寫著“我愛我家”,孩子們和老師們一起做著游戲,臉上露出笑容。
穿越災難,砥礪奮進,蘆山災區必將迎來美好明天。
豫公網安備 41018502000268號